我校在2024年福建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喜获新突破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闽教师〔2024〕31号),2024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我校3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先后组织召开申报工作部署会,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全方面总结提炼,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围绕选题定位、材料整合和特色亮点提炼等进行了多轮讨论与指导。
现代服务产业系杨松茂、林月华、李盼盼与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联合申报的《三引领三融合:基于商业全链条的新商科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特等奖。该成果围绕数字化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德技脱节、专业能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以及运用数字技术解决跨专业能力不足的三个问题,历经13年探索与实践,凝练出新商科数字化转型“三引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基于“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和整合课程观,确立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数字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商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耦合发展机理,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复合型的新质商科人才。
陈志雄、黄晓锋、赵丽萍、陈晓君、刘燕頔、张贤、杨勇、朱昀沁、林贺斌团队共同完成的《以文化人 同向融合:嘉庚精神引领下中职华裔留学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该成果论述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嘉庚精神为引领、“以文化人 同向融合”的中职华裔留学生培养体系。学校通过构建三维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同向融合以及搭建协同服务平台等举措,提升华裔留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嘉庚精神的华裔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集美工业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果。3名留学生荣获中国政府奖学金,100余名学子成功升入国内重点本科高校。同时,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海韵唐诗》(中泰语)教材被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采用,而“东盟嘉庚职业教育中心”更是成为福建省首个中职学校海外办学支点,有力推动了“职教出海”。2024年6月学校应邀参加福建省“职教出海”案例成果展,推广“中文+职业技能”的典型做法。学校3项国际化办学经验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张剑华、石江惠、陈翀、郑帅帅、庄静云、陈斐、陈琼琳共同完成的《“非遗+”数字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群创新与实践》以闽南文化产业系打造“五金”非遗+文化创意专业群育人模式。“金专业”邀约行业专家、企业人次、高校教授等组建非遗+文化创意专业群委员,实现动态调整的文化创意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金课程”形成“剪纸+艺术设计”“珠绣+服装”“漆线雕+全景拍摄”课程模式,打造省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VR全景拍摄》。“金教师”通过非遗+项目的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技能、创新创业、班主任能力等比赛方式,形成省级、市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群队伍建设。“金教材”校企合作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图形图像处理2020培训教材》;“金基地”以“做优、做精、做强”为目标,形成“教、学、做、训”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非遗文化项目为载体,实现“非遗+”数字赋能文化创意专业群的校企协同育人专业建设模式。入选2024年福建省职业教育典型案例,获2024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变量,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成为考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窗口,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将继续立足学校高质量发展及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作者 | 陈晓君
来源 | 教务处
一审 | 陈晓君
二审 | 孙跃岗
终审 | 黄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