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荷洁 图/陈清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6月14日上午,校长陶顺生一行和安溪校友一道,冒雨参观了集美学校办学旧址安溪文庙。此情此景,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抗战时期那段弦歌不辍的烽火岁月。
1937年10月,为躲避战火,集美学校开始内迁,师范、中学迁到安溪城内以文庙为中心的校舍,商业学校迁到安溪的后坡乡,水产学校在官桥乡,农业学校在同美乡。1938年1月20日,商业、水产、农业三校迁入安溪文庙,与师范、中学合并,称为“集美联合中学”。后因厦门沦陷、时局紧张,加上学生数量增加、校舍不足,1939年1月20日,联合中学中的商业、水产、农业诸科合并,迁往闽中腹地大田县。
安溪文庙的墙壁上,保留着四幅珍贵的旧照,其中三幅分别是陈嘉庚与内迁时的集美学校音乐研究会成员合影、内迁时集美联合中学校舍、集美学校抗战刊物《血花日报》全体理事及员工合影。第四幅则是著名画家黄永玉手绘的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文庙期间平面图。这位被誉为画坛“鬼才”的奇人,在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八年》中,写到了在安溪求学的这段经历——安溪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老师和同学,篇幅多达二十多万字。
漫步文庙,陶校长和校友们一起追忆往昔岁月,感慨万端。大家都认为,集美学校内迁安溪等地,让许多贫苦家庭的孩子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为安溪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正如校友刘江宁所言:这是母校“风雨路上,磨砺中前进、奋斗中发展”的最好写照。
安溪集美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明忠,最近正在为文庙附近建陈嘉庚铜像纪念碑一事奔忙。他为纪念碑撰写碑文,经过方方面面征求意见,东奔西跑一个多月,终于定稿。他告诉大家,纪念碑将建在紧邻文庙的龙津公园。
“大田有‘第二个集美学村’之誉,我们安溪则可称为‘集美学校的延安’!” 林明忠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情,“1940年10月25日至28日,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延安回来后,到安溪文庙看望了集美学校的师生。他鼓励青年学生,克服抗战期间的困难,刻苦学习,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他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陶校长对此深表认同。他说:“当年炮火连天中,学生们躲进深山老林上课、读书;朝不保夕的年代,这是何等的情怀!这说明,嘉庚精神是实实在在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段历史,我认为精彩程度绝不逊色于西南联合大学,堪称福建版的‘无问西东’。”
大家准备合影留念时,雨停了,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安溪县博物馆(安溪文庙)副馆长林美莲打趣地说,我在这里24年了,还是头一回碰到这种事:你们来之前,下了一阵雨,好像是洗地板,为你们接风洗尘;你们参观时,雨很配合地停了一会儿,后来虽然又下了起来,但等到真正下大的时候,我们正好结束参观,边品茶边听雨声,还挺有意境。最有意思的是,要拍照时,雨停了,天晴了!
大家都笑了,纷纷点赞:这就象征我们学校历经风风雨雨,迎来了今天的大好发展局面,向着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前进!
陶顺生校长和讲解员探讨史料具体细节
安溪文庙内四幅珍贵旧照
文庙附近将建陈嘉庚铜像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