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风采 > 正文
(优秀校友风采系列之三十)恪守商业道德 坚守做人底线 ——记安博威仿真智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达
来源: 作者: 日期: 2020-04-14 点击数:

​​校友名片

郑志达,福建永春人,1974年出生,1989年就读原集美轻工业学校轻机专业,1993年毕业后在多家企业工作过,所涉行业为电器、电缆、电梯等,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岗位历练过。1996年开始自主创业,先后从事电缆、半机械手的生产、销售、研发等。现为厦门诚立为科技有限公司、安博威仿真智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热心公益事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设立安特威尔慈善基金。
 


母校情怀

母校“诚毅”校训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坚守商业道德和做人底线。虽然读的是中专,但学的却是大学教材,母校老师们的严格教育令我受益匪浅。我至今仍记得上《机械制图》课时,陈惠兰老师要求极其严苛,要求铅笔削到几毫米的尺寸,手工画线不借助尺子、能精准到要求的几毫米长。受益于这种学习氛围,再加上当时商战剧的影响,我对“商战”心驰神往,课余时间学习了中科大的MBA课程。学生时代的这些储备,让我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保持定力。

  
文/好极 图/郑志达提供

对于许多人而言,坚守做人底线实属不易;对于许多企业经营者来说,坚守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利益面前,更是难得。

厦门诚立为科技有限公司、安博威仿真智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达,无论是任职于台资、国企和私人企业,还是自主创业;无论是事业处于低谷还是顺风顺水之时,他都时刻坚守着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恪守做人底线。

正因为如此,郑志达虽然起步艰难,常常四处“碰壁”,却也常常得到贵人相助,最终踏上事业腾飞之路,成为国内“机械手”行业的佼佼者,与洋品牌同场竞技并无丝毫逊色。

人生画卷徐徐拉开,不乏坎坷,却精彩连连。

  频繁跳槽——只为坚守做人底线

1993年初夏,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跨出集美轻工业学校的大门,怀揣满腹学问,跃跃欲试地来到自己选择的厦门一家台资企业。他就是毕业于该校轻工机械专业的郑志达,当时班级的副班长。中专毕业的他,正好遇上工作分配“双向选择”,他选择了有“魔鬼企业”之称的这家台企,希望好好地磨练自己。

刚入职这家台企,郑志达就被当成储备干部培养——公司新人第一年必须到各个岗位轮岗,直到每个岗位考核合格。

“公司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利用新人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新人将发现的问题向公司提报,以便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对于公司的这种做法,郑志达很是认同。在轮岗过程中,他发现了诸多问题:化学气味呛鼻、车间粉尘飞扬危害员工身心健康、公司劳保用品严重缺乏……郑志达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一五一十地用书面形式向公司领导报告。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每一次给公司领导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更甭提有任何的解决措施了。

公司老板的小舅子有一次无意中向郑志达透露,他提的方案虽然很不错,但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公司无法解决他提出的问题,索性就不予回应。

这令年轻的郑志达倍感失望,他说:“这是一家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对车间化学味道过敏导致每天流鼻血,身体健康堪忧,向公司提出转岗要求却被无情地拒绝。

“一家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带着失望和愤怒,郑志达在入职三个月后果断辞职离开。

后来,郑志达“误打误撞”进入了销售领域,在浙江一家国有电缆厂担任福建区的销售代表,这对于机械专业毕业的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幸好我在学校期间攻读了中国科技大学的MBA课程,加上在校期间对于‘商战剧’的浓厚兴趣,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商业嗅觉。”郑志达坦言,专业课的积累和MBA课程的研修,让他很快就胜任销售这个岗位,自己的才华也慢慢展露出来。

“我1993年签的第一个业务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聊起自己最初做销售的事情,郑志达颇感自豪。但是,初出茅庐的他,起步充满艰辛。

刚开始,郑志达制定了前往各地电业局的“陌生拜访”计划。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巴上颠簸,近半个月跑了十来座城市。

“每到一地,我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提出了专业的电缆、电气设备升级建议。”虽然屡屡吃“闭门羹”,郑志达仍不气馁。

在摸爬滚打近半个月回到厦门后,郑志达焦急地等待回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来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要下100多万元的单子。接完电话,郑志达高兴地蹦了几蹦。

正当郑志达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发现,这家国有企业的信誉度不好,无法信守对客户的承诺。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令郑志达印象深刻的是,后续就职的深圳一家民营企业做了不信任他的事情,他提出了辞呈。老板为了挽留他,直接拿10万元现金摆在他面前。郑志达不为所动,只拿着他应得的2000多元工资回到厦门。

因为同样或类似的原因,郑志达辞职了四次,每次都走得非常决绝。对于自己短时间内的四次离职,郑志达将它归结为自己有“洁癖”:不仅仅是生活中喜欢干净,精神上也有“洁癖”,喜欢人与人之间纯净的交往,不想为一些奸商贡献自己的才华。

  艰难起步——立志恪守商业道德

回到厦门的郑志达,再一次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自己碰到的都是不讲诚信、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郑志达这样反复地问自己。1996年,他决定自己创业,当一个讲诚信、有社会责任感的老板。他把创业的领域锁定在自己熟悉的电缆行业。

启动创业时,身上只有从深圳企业拿回来的2000多元现金。当时,郑志达认为自己在从业经验、专业技术、客户等方面的积累足够了,具备创业的条件。  
        他和自己的一位老师聊起创业的想法,老师欣然答应为他介绍一家电缆企业。不过,在与这家电缆企业谈好合作意向后,对方要求以公司的身份来签订合作协议。于是,郑志达就着手筹备成立第一家公司。

当时,成立一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要实缴50万元,这对于郑志达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左思右想,为了实现创业梦想,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当时在集美学村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是他哥哥的同学。

幸运的是,这位老师听完他的创业计划后,答应帮助垫资50万元。他的第一家公司顺利成立了。为了启动公司,郑志达还以较高的利息向一位朋友借了10万元作为运营资金。

“客户在手,资金就绪,一切看起来犹如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郑志达对于初次创业信心满满。

然而,上天似乎有意捉弄郑志达。当初谈好合作意向的电缆厂家,派出了一名五十多岁的业务员,这位业务员不小心把厂长给的写有电话号码的字条弄丢了。更为凑巧的是,他误打误撞去了郑志达原来一位同事创办的电缆公司,双方竟一拍即合,合作上了。

这对于郑志达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半计划经济时代,电缆行业是卖方市场,厂家说了算。失去了这个意向合作的厂家,意味着我要重新寻找愿意合作的厂家,特别难。”郑志达说,重新找厂家的三个月里,他愁得头发几乎都掉光了。

在那段时间里,郑志达每天干的事情是给全国各地的电缆厂打电话、发传真,一家家地谈自己的构思、市场计划;可是又有谁相信一家新创立的公司而愿意伸出橄榄枝呢?

万般焦虑的压力之下,郑志达每天睡醒,枕头上都是掉下的一撮撮头发。

皇天不负有心人。如此煎熬的日子整整过了三个月,终于有一家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愿意和郑志达谈谈。在他抛出自己的市场构思之后,这家新加坡公司终于表态愿意尝试跟郑志达合作。

“这家新加坡公司看中的是我的三观,以及我专业的市场计划。”在郑志达看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
 


  在开拓了第一个客户之后,郑志达的生意开始步入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整体上这家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但一路走来也难免磕磕碰碰。郑志达清楚地记得,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自己身上仅剩下500元,根本不够发下个月的工资。所幸,姐姐将个人积蓄5000元给他,帮他渡过了这次难关。

在经营电缆业务的十个年头,郑志达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了第一桶金。但同时,他也发现,这个行业的客户欠款开始大幅度增加,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于是,他萌生了转行的想法。

  激流勇进——“机械手”领跑人生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志达听说一种叫“属具”的产品在国内只有两家公司在做,而且都是“洋人”的公司——一家是美国公司,另一家是德国公司。

“这类产品只有外国人能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做不了?”在深谙机械原理的郑志达看来,这种产品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而且,美国和德国两家公司的产品虽然不错,但仍存在一些不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譬如,一些关键零部件需要定时保养,而中国的用户则不太重视保养而常常导致机械故障甚至是安全事故。

在认定“机械手”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之后,郑志达说干就干,和另一同学专门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他主要负责出资及营销,同学则负责生产和技术。

在潜心一年的投入后,郑志达很快就研发出一台全新的产品——一些原先需要保养的核心部件,经过设计提升后,则不需要保养;针对中国用户喜欢超负荷运转的特点,对一些易损耗部件进行材料改良增强;对产品使用方案进行大胆创新,以便适应中国客户的操作习惯……

经过反反复复的测试之后,郑志达正式发布这台全新的产品。“当时,我和合作伙伴定下的目标是,争取做到行业全国第二名。”

令郑志达欣喜的是,新产品在网上刚一发布,青岛港务局立刻派人飞来厦门。在观摩了产品的操作后,这个客户立刻确定要签合同购买这台样品。

郑志达在详细介绍产品功能时,甚至跟客户说:“美、德公司的产品设计和质量并没有问题,而是工人操作失误或保养不及时造成的损坏。”

客户闻言大吃一惊,竟然有人会帮竞争对手说好话。这更坚定了对方购买产品并进一步合作的信心。

郑志达的客户,常常被他的真诚、用心、细心所感动,最后都成为他的好朋友。

戈壁滩上的钾肥生产厂商,是最期待用“机械手”解决搬运问题的客户。位于青海与西藏交界处的察尔汗盐湖上,有一家占地38平方公里的民营企业,在郑志达的改造提升下,只需用定制的产品即可将2吨重的袋装钾盐装上火车,并能在35分钟之内完成一列火车的装货任务。工厂的搬运工人从800多人降至不足300人,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解决了招工难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装车效率。

这位老板后来成为郑志达很要好的朋友。作为供应商,郑志达不用像其他人一样请客户吃饭,反而是只要他到青海,这位老板就会全程招待他。
 


 

  无奈“下岗”——再次转向静待飞跃

2014年,因过度疲劳,郑志达的腰椎间盘再次突出,卧床不起。这一次,医生警告他不能再超负荷工作。郑志达无奈选择“退出”。

2015年5月1日,在劳动节那天,郑志达宣布正式“下岗”——退出机械手公司的所有股份,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这样一直休息到2017年底,郑志达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安博威仿真智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进军人工智能领域,静待公司科研成果的落地。

集美工业学校校长陶顺生用三个“有”勾勒出对郑志达的印象:有个性,坚守商业道德和做人底线,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是个技术、管理全才,在不断思考中把握了市场先机;有追求,学生时代就确立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捐资助学——尽力践行嘉庚精神

郑志达出生于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仙夹镇夹际村。上个世纪80年代,海外侨领投资几百万元在村里建了一所设施完备的现代化中、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运动场、大礼堂、医院等一应俱全,还设立了规模不小的奖助学金。

身处侨乡、在侨办中学成长起来的郑志达,深深感受到海外侨亲捐资助学、推动家乡教育发展的情怀。

后来,郑志达到了集美轻工业学校学习,更是深受嘉庚精神影响。当时他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要向陈嘉庚先生以及家乡的侨领们学习,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当时,郑志达是这么想的:认真做好企业,把企业每年利润的20%拿出来,成立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生。

2008年5月第一次捐资助学活动,郑志达很快就拿到同安莲花镇的贫困生名单,并着手对贫困生进行调查,还亲手将助学金发到100个家庭困难的学生手中,就连装助学金的信封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我特地设计信封装助学金,信封的图案创意是想在贫困生心里种下两颗种子:一颗希望的种子,一颗感恩的种子。”郑志达的一片苦心,令许多贫困学子深受感动。

捐资助学,郑志达这一做就做了七八年,直到他2015年正式“下岗”,一共资助了1054名学生。“力所能及地捐资助学,是我一直希望能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郑志达说。

联系我们

学校电话:0592-6283333、7790910 传真电话:0592-6079124
招生电话:0592-7790966、7790977地址:厦门市集美区杏前路22号
邮箱:bgs@jmgyxx.com 邮编:3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