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访谈 > 正文
(优秀校友探访系列之一百)石化专业中专生,“淬炼”成知名民俗专家 ——副校长王培元前往福州探访优秀校友陈苏
来源: 作者: 日期: 2020-08-17 点击数:

校友名片

陈苏,福建福州人。1949年出生,1975年就读原福建化工学校石油化工专业,1977年毕业后到三明化工厂工作,1979年至1995年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工作,历任干事、科长兼图书馆馆长、宫副主任。1996年至1997年挂职闽侯县竹岐乡党委副书记,1998年任福州市工人业余大学干训处处长,1999年调任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2004年任福州市城市规划馆馆长,2010年退休。业余坚持深造,现学历为本科,是福州市目前仅有的两位具有正高职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之一,知名民俗专家,撰写、编辑十余部文史著作,论文摘取国家“群星奖”。退休后仍担任多项社会工作。
 


优秀校友、知名民俗专家陈苏

  
(文/荷洁 图/张镇江)

出生于1949年的校友陈苏,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这代人,和共和国同命运。吃过苦,历经坎坷,同时经历和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更是享受着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我很满足了!”71岁的陈苏精神饱满,笑容洋溢;良好的心态让他显得年轻。

8月12日上午,副校长王培元、校友办张镇江老师,前往福州陈苏家中探访他。一进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户外花园灵动逼真的根雕,客厅几大橱满满的书籍,墙壁上挂着的京剧脸谱风筝,无不彰显着主人高雅的文化品位。

陈苏将人生将近30年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福州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是福州市目前仅有的两位具有正高职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之一,也是颇有知名度的民俗专家。大家在客厅书橱中,看到了他撰写、编辑以及和别人合编的十几本图书:《采风马祖》《精妙谜语》《福州市群众文化论文集< 研究与探索>》《闽都慈善群英大典》《< 闽都别记>与闽都文化研究文集》《奥林匹克运动会邮票集》《闽都橄榄文化》《福州集邮史》……还有今年7月新鲜出炉的《中国鼓岭邮史研究》。他的论文《民间艺术仍然是城乡文化的基本构架》,于2001年获得国家文化部群众文化科研成果——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得知陈苏这么多年撰写的各种邮文、文史资料有30多万字,大家都钦佩不已。

陈苏从书橱中取出两大本集邮专集,供大家欣赏。珍贵的题材、丰富的史料、精心的制作,大家边看边啧啧赞叹。

谁能想到,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化战线“老兵”,当年在学校所学的,竟是和文化毫不沾边的石油化工专业!“学的专业没用上,也算人生的一大遗憾!”面对母校领导和老师,陈苏敞开心扉,话语中有了一丝的伤感。

陈苏说,他读初中时遇上特殊年代,毕业后就无书可读。1969年上山下乡,度过了艰难困顿的六年农村生活。1975年10月,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终于再度踏入校园,就读于原福建化工学校石油化工专业。陈苏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我们当时是福建炼油厂的委培生,前景相当美好。可惜,毕业时,炼油厂还没有开建,全班同学只好到三明化工厂工作。”

三明化工厂的那段经历有些艰苦。陈苏被分配到电石车间,当一名炉前工,三班倒,工作是在2000度高温炉前加料。“辛苦倒也没有什么,主要是担惊受怕。当时设备落后,上夜班时很担心冶炼炉漏水、爆炸。”陈苏回忆道,后来又碰上编制问题,他就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写了一封联名信,寄给时任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

这是一封改变命运的信。部长不仅回了信,而且督促有关部门解决问题。陈苏和同学们回各地区,重新分配工作。1979年3月,他到福州市工人文化宫担任宣传科干事。“这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就这样和文化界结缘了。我在学校时曾担任班级宣传委员,也算有点‘积累’吧。” 陈苏笑着说。

玩笑归玩笑,陈苏深知自己没有专业上的优势,只能“恶补”。他先是参加了福建电大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历经三年苦读,取得了大专文凭。然后再接再厉,攻读中央党校党政管理专业,获得了本科文凭。同时,他也向各方专家请教,向“下里巴人”学习,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学历深造这件事上,陈苏调侃自己是“大器晚成”。“我中专毕业时已经28岁,同龄人可能有的已经读完研究生了。那时有‘三个28’的戏语:年龄28岁,工资28块,粮食28斤。”他笑着说,“我40岁才拿到大专文凭,拿到本科文凭已经49岁了。够励志啊。”

持续不断的深造和虚心刻苦的学习,让陈苏在事业上如虎添翼。要谈他这三十年的工作成绩,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就挑几场他组织举办的著名民俗活动来说吧:2011年的海峡文人剪纸展,将全国著名剪纸大师请到福州交流学习;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两届“福州话”大赛,在三坊七巷举办,选拔方言艺术人才;“喜娘大赛”,推出了“金牌喜娘”这一民俗文化品牌……尤其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陈苏在福州市群艺馆馆长任上,“移植”央视相关栏目,一手推动了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的开展,让它成为福州市群众文化工作的“金名片”,并荣获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每逢大小节日,我都要负责策划、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年得有100多场。”陈苏说,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每一场活动都能让老百姓笑逐颜开,就觉得很值得!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陈苏那代人的可贵品质。他以“门外汉”入行,渐入佳境,最终收获果实累累。“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很开心。” 陈苏说,“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刚开始有点坎坷,但后来总还算平坦。这辈子不白活,更不后悔!”

说到这里,陈苏特别感恩母校:“进入化校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母校给了我机遇,让我一直能在体制内轨道上运行。去年班级聚会,我到了合并后的集美工业学校,校园太美了!我们了解了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的历史,更是充满了崇敬之情。虽然校名和校区都变了,但母校是不变的,母校情怀是永远的!”

对于王副校长一行的到来,陈苏更是一再表达谢意:“离开学校这么久了,母校领导和老师还惦记着我,特地大老远跑来看我,让我非常感动!”当王副校长说,他是探访的第100位优秀校友时,陈苏如孩童般雀跃。

怀着对母校的深情,陈苏提出了对母校办学的一些建议:“一定要重视实践!我们那时候在校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10个月,但却到过上海炼油厂、福州二化、厦门二化、永安维尼龙厂,实践机会很多。还有,要争取更有利的政策,像当年一样,吸引一些家境困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到我们学校读书。”

王副校长频频点头。他也就招生政策、就业导向的一些变化,和陈苏交流了看法。

退休后的陈苏依然很忙碌。社会兼职多,兴趣爱好广泛,让他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虽然,2017年7月,他的心脏安装了一个钛合金支架,陈苏却很乐观,还经常笑眯眯地自我调侃:“我现在也是身体有贵金属的人——‘贵人’了。”

在夫人的“管束”下,陈苏现在“收敛”了许多,也注重养生了。他笑呵呵地说:“我的目标不高,活到80岁就行!”大家异口同声回应:“您心态这么好,一定会超过这个目标!”
 


热烈交流
 


欣赏邮集
 


合影留念(右一为陈苏夫人)

联系我们

学校电话:0592-6283333、7790910 传真电话:0592-6079124
招生电话:0592-7790966、7790977地址:厦门市集美区杏前路22号
邮箱:bgs@jmgyxx.com 邮编:361022